Flat White這詞兒在台灣也許還不流行,真要問大家可能也分不太出差別,不過從澳洲發源紅到各國的Flat White,就如同當年星巴克充滿魅力的義式咖啡詞彙,已經徹底成為了南半球的咖啡時尚語言。
幾個去澳洲念書或打工旅行的朋友,由於澳洲咖啡文化的鼎盛,在那兒幾乎都養成了一日不可無咖啡,以致於回到台灣,老嚷嚷著點不到習慣喝的Flat White。有時去咖啡廳點了拿鐵(latte),喝了老覺得不是那麼像,又說不上哪裡不同。
那麼,究竟flat
white是怎樣的飲品呢?
其實簡單說,相對於Latte,flat white是一種牛奶比例較少、咖啡比較多的飲料,中文有人也叫白咖啡,鮮奶濃縮咖啡,小白咖啡。除了比例以外,奶泡是區別flat white的重要特點。像卡布奇諾使用空氣混入較多的粗奶泡(dry foam),flat white表層覆蓋的,則是薄薄一層的細密奶泡。
其實簡單說,相對於Latte,flat white是一種牛奶比例較少、咖啡比較多的飲料,中文有人也叫白咖啡,鮮奶濃縮咖啡,小白咖啡。除了比例以外,奶泡是區別flat white的重要特點。像卡布奇諾使用空氣混入較多的粗奶泡(dry foam),flat white表層覆蓋的,則是薄薄一層的細密奶泡。
在澳洲,牛奶咖啡慣常使用闊口杯盛裝,因此一般來說,一杯flat white奶泡厚度可能只有5m m上下。也因為和咖啡擁有更好的融合度,好的Flat white應該要有著絲滑濃郁的口感。如果說卡布和拿鐵等飲品要的是空氣感強的「綿」,Flat Whte追求的就是如絲的「滑」。
甚至進一步要求規格的話,能夠讓薄薄一層奶泡的flat white「喝到杯底花還在」,就更能體現出咖啡師的手藝。
Flat White通常是一份義式濃縮 (one shot:
|
不過由於各地咖啡在製作方法上,難免會有變形或調整,像拿鐵、卡布奇諾與flat white這三種咖啡飲料,僅在咖啡牛奶比例和奶泡粗細間變化,不要說顧客難以分別,有時連咖啡師可能都不好拿捏出其中差異。
關於flat
white的起源,有人說,是1980年代在雪梨出現,也有人說是1970年在墨爾本出現。在澳洲像墨爾本、雪梨等大城市生活其實不容易,因為物價十分之高(房價也是居高不下),不過飲用咖啡仍然算相當普遍的民生習慣,價格通常也不貴。澳洲咖啡也有著相當高的水平,通常每個街區都起碼有著一間優質的咖啡館,餵養著在地居民的精神和味蕾。
其實,澳洲本來就是個由移民文化組成的人文匯集之地,聽說每年世足賽或澳網賽之類場合,在地民眾替義大利、美國等外國隊伍加油的聲浪,壓過替澳洲本隊的也很常見。而拜大量的歐洲移民所賜,從二戰之後咖啡文化就慢慢在澳洲紮根,如今在世界咖啡地圖上,雪梨或墨爾本等大都市早就樹起一方旗幟。
尤有甚之,像Flat
White這類的咖啡飲品甚至反攻北美,讓星巴克已經賣了30多年的「卡布奇諾」從品項上撤下,換成了Flat White。英國、德國等的咖啡館都陸續有Flat White、piccolo、 long black等澳洲專有名稱的飲品上市。
興盛的澳洲咖啡文化,連獨霸全球的星巴克在此都吃不太開,據聞千禧年進軍至今,也縮減到剩二、三十家,許多加上本地狠腳色實在不少,也難怪美人魚紛紛回溯,不再眷戀此地市場了。
在台灣,咖啡店家作Flat
White的並不多,可能原因一個是這講法在本地還不太流行,另一個是在已經提供拿鐵和卡布奇諾的店家裡,再多一種牛奶咖啡的選擇,似乎顯得略微繁複。
大家也想喝看看Flat
white嗎?有機會去平常喜歡的咖啡館時,也看看有沒有在作吧!
澳洲咖啡文化相當興盛,街頭林立著各式特色咖啡館 |
後話:
其實除了Flat
white和拿鐵容易令人搞混,在澳洲也很常看到近似美式咖啡的飲品被叫作Long Black。美式咖啡Americano與黑咖啡Long Black其實都是濃縮咖啡加上水對成的,難道這只是一樣的東西巧立名目嗎?不,我想也不盡然。有別於一般美式咖啡在做法上通常是先萃取義式濃縮咖啡再加入熱水,澳洲的咖啡師通常偏向先加入熱水再滴入濃縮咖啡,這個作法也比較能保留咖啡液面那層美麗的金黃色crema。
當然真要說差別並不大,兩種作法上在實務上也無硬性規定就是。只能說人家玩大了,自己開心怎麼叫都可以。
在滿浴陽光的街頭,搭上一杯咖啡就是人生極致享受啊! |
---
圖片來源:
0 意見:
張貼留言